晋商以“乔家大院”闻名于世,学而优则贾;徽商以“红顶商人”蜚声四海,贾而好儒;潮商以“海洋性格”而深入人心,文武谋事。这便是中国十大商帮中势力最大,也是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。如今社会飞速发展,各地商人的发展也在逐渐形成规模,关于商帮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而曾经拥有“百年辉煌”却常被世人忽略的冀商群体,也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感渐渐被人们关注起来。
冀人经商
冀人经商,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。那时,赵国的经商意识和经商之风较之列国更为浓厚,邯郸也一度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。如今我们所指的成商帮群体的冀商,则始于清,在清末民初发展鼎盛,其主要有三个分支:一是冀东乐亭一带以东北为主要活动地的“老呔帮”;二是“走东口”到蒙古经营的“张库帮”;三是以保定商家和专类物产商品行销天下的“冀中帮”。
冀商的历史遵循着事物一贯的发展规律,从兴起、发展、昌盛到衰落,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。而其中可以查证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,是晚清至上世纪30年代之间的时光,人称“百年辉煌”。冀商商帮在这期间起到了开发东北、沟通外蒙、惠济京津、物流天下的积极作用。
“老呔帮”中的“呔”,是旧时东北人对冀东的乐亭、滦县、昌黎商人为首包括丰润、玉田、遵化以及抚宁、临榆、宁河、宝坻、蓟县等去东北经商、办企业群体的戏称。追溯“老呔帮”的起源,首先要提到汀流河京东刘家。
清乾隆年间,河北乐亭县走街串巷的货郎刘新亭得知东北的龙湾(今吉林农安)一带招垦开荒,当地非常缺乏农具和日用品的消息后,他做出了生平最冒险的决定——闯关东去搞长途贩运。也许连刘新亭自己都没有想到,正是这个决定,让他一手开创了日后的“老呔帮”。
为迎合东北的“开荒”形势,刘新亭用铁瓦大车从家乡收购了大量的锄板、土布和棉花运往龙湾,再把东北的关东烟、麻和粮豆等土特产品,运往京畿等地去卖,赢利颇丰。在刘新亭经商成功的带动下,乐亭及周边滦县、昌黎一带的农民也纷纷离开家乡,到东北做起生意,自此,“老呔帮”在东北成长起来。
“张库帮”的起源则受益于张库大道。相较于远走他乡闯关东的冒险之举,束鹿、深州、饶阳、辛集、南宫等地的河北人更乐意依托自身地域优势讨生活。他们将目光聚焦到那条起于张家口,终于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,即张库大道。他们纷纷走上张库大道到蒙古贩卖货物,建起了冀商“张库帮”。
他们往蒙古运销生烟、酒、茶、糖,以及蒙靴、小量的茶砖、绸缎、烟袋杆、药材等生活用品,运回牲畜、冻羊肉、皮毛等。据说,当年一包烟能换一只大羊,一块砖茶能换一头4岁的牛,一双蒙靴能换一匹马……利润能翻上数倍。
而“冀中帮”则利用地理优势惠济京津,他们把境内众多的特产——保定酱菜、安国药材、高阳棉布、辛集皮毛、安平罗网、顺平肠衣等成功推向全国各地,真正做到了物流天下。
百年人文
追逐利益是商人的价值所在,但对于一路行来的冀商来说,利润要紧,却不是唯一目的。
有种说法,冀商之所以能够成功,很大程度在于其“文商并举、培养人才”的独特商道。冀商一般出身贫寒,尤其是“老呔帮”,不少人还是文盲,有的只读过一两年私塾。在经商实践中,他们深切感到没有文化的苦处,因此在发迹后,纷纷立下誓愿,决心捐资办学。哈尔滨的“同记”老板武百祥就曾提出,“公益要丰,私用要廉,捐资办学,培养英才。”
上世纪初叶,“老呔帮”每年都要将数千万银元捐于教育。上世纪30年代初,乐亭县的商人们在家乡捐资办起了164所中小学,遍及城乡各地,到解放前乐亭全县有4720名大专毕业生、76名留学生,其中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学校受过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。乐亭县更是拥有 “文化县”的美称。据考证,只有不到50万人口的乐亭,在解放后走出了9位院士、20多位将军,其他行业的专家精英也是数不胜数。
至于那些在北京琉璃厂经营古旧书业的河北商人,其“文商情怀”就更重了。当年,琉璃厂共设书铺237家,而属于冀商的就占111家之多,直到1956年前,琉璃厂最大的三家书店,都是由河北人经营的。至今,仍坐落在琉璃厂的“来薰阁”便是这“三家”之一。
起初,“来薰阁”不过是间经营不善的小书店。闯京城的冀商陈济川接手后,提出“以书会友”的经营之道,专门辟出后院供文人学者们小坐饮茶,谈书论道。当年的很多专家教授都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。“来薰阁”的生意也渐渐兴旺。
陈济川之所以能和文人交上朋友,还在于,他作为商人,却把财富看得很轻。据说,当年陈济川听人讲,一个天津人藏有一套《忠义水浒传》,1589年刻版,罗本纂修,李贽评阅,甚为珍奇。他立即派人去天津,以5两黄金重价购得,作为“镇店之宝”摆于店内,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解放后,在著名作家郑振铎的引荐下,陈济川却无偿将这部古书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。
陈济川的这种“淡泊”,被一些人称作冀人经商的共性——利润要紧,却不是唯一目的。曾有人分析说,晋商将经商视为“命”;徽商视之为“路”,也就是抵达理想的通道。而冀商呢,只把经商作为养家糊口、实现人生价值的“事”,做事,则只求无愧于心。心态放平,自然就少了“利益至上”的强硬姿势。
克绍箕裘
冀商商帮发展也逃不开盛极必衰的历史命运。长期战乱和时事的变迁冲击着冀商的发展。如今,冀商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碎片。但他们确实是个值得记录的商帮,不仅在于,冀商一度成为发展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的重要力量。更重要的,是他们留给后人的那笔可贵的精神财富。
近年来, “中国冀商”一词再次浮出水面,叫响“冀商”成为社会上引人关注的话题。“今日崛起的新冀商,并不是历史上冀商的直接承继,而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,对旧商帮四大要素特别是人文性的经验借鉴、精神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光大提升。”“重义不轻利,重利不忘义,这成为新冀商对前辈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扬弃。”石家庄市政协委员蔡茜这样评价正在崛起的新冀商。
2006年商务部评选出的“中华老字号”,我省有8家金榜题名;辛集市的支柱产业为制革及服装,其中羊皮制革占全国总量的40%以上;安国被称为中国“药都”,年吞吐中药材10万吨以上,年成交额六七十亿元;高阳三大主导产品——— 巾被、毛线、毛毯的产量均为全国第一,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;安平丝网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80%以上,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丝网生产基地和丝网产品集散地;顺平肠衣产品占全国产量40%,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创汇达3000万美元。
在传统商帮精神中,有许多是各地共有的,如艰苦创业、诚信为本、薄利多销、造福桑梓等等,许多特点某个商帮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,如晋商的勤俭守信、汇通天下;徽商的亦商亦仕、财自道生;浙商的开拓冒险、务实苦干;而冀商,则朴实平淡、侠义坚忍。河北人的性格中,自古以来便渗透着“义”的精髓。重义不轻利,重利不忘义,这应该是新冀商对前辈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扬弃。
品牌的影响力中,最重要的是文化意义。新冀商要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,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自身的形象,体现出一种世人赞誉的、具有地方特色的、包容在现代商业文明主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。这种人文精神有助于冀商做大、做强、做久,而强大的冀商又会将这种人文精神不断充实、升华。
|